7月3日,雨声潺潺,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防汛抗旱服务中心全体人员枕戈待旦。当汛期如约而至,一张由责任、智慧与汗水编织的防护网,已在民和山川沟壑间悄然铺展。
在民和县防汛抗旱服务中心的指挥中枢,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正闪烁着密集的光点——“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如同不眠的“防汛之眼”,昼夜倾听着这片土地的风雨脉搏。
民和县防汛抗旱服务中心主任付光英布满血丝的双眼紧盯着屏幕上跳跃的数据,他的声音在安静的控制室内显得格外清晰:“每一处细微变化都牵系着村庄的安危。”自7月3日以来,304条预警短信已如离弦之箭,精准抵达192名防汛责任人手机——每一声提示音,都是对生命最郑重的催促。这些深夜抵达的信息刺破雨幕,成为危险地带村民紧急避险的无声号令。
深夜,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无声运行。平台背后,51处雨量站和37处视频站如警惕的哨兵,将山区每一滴雨的重量化为实时数据;11处水位监测点紧盯着沟道水位的每一次不安躁动;960套入户新型预警设备与126台预警广播机,织就了一张覆盖重点村落的“声光之网”,确保预警的“叫醒叫应”穿透雨夜,抵达最后一户人家。
雨夜时分,民和县西沟乡马家河水库边,马家河水库管护所所长刘天瑞布满老茧的手抚过观测尺,目光凝重:“157万立方米的库容如今蓄水42万立方米,容不得半点闪失——这水,既润泽县城百姓,也浇灌着脚下640公顷田地的丰收指望。”当雨过天晴时,刘天瑞常年在水库边巡逻而被晒得黝黑的脸庞终于露出笑容。
支撑这份日夜守护的是防汛人身后那座坚实的“盾牌”。走进提升改造后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空气里弥漫着橡胶与帆布的气息。库房内,铁锹与救生衣的金属搭扣在阴影中泛着冷光。从移动电源、水泵到迷彩服、铜锣,从冲锋舟到安全帽,应急物资分类严整,静待使命召唤。2024年投入80万元新增的设备此刻已部署到22个乡镇一线,每一件物资背后,都有严格的台账记录着它们出入库的轨迹——唯有管得好、调得出,才能在风雨袭来时真正“用得上”。
在发放宣传资料的现场,防汛人将千余册防灾手册递到村民手中,那些图文并茂的避险路线图,化为村民心中无形的生命防线。
当雨水敲打村庄,手电光束在泥泞小径上晃动,应急照明灯刺破黑暗,编织袋层层垒起临时堤坝——所有细致入微的准备,最终都指向一个朴素目标:让预警信息穿透“最后一公里”,让每一个生命在灾害前赢得转身的时间。
预案的力量,最终落在肩膀。当险情迫近,预案中沉睡的应急体系即刻化为行动的力量。民和县水务局60名技术骨干化整为零,如星子洒落各乡镇及流域沟道;100名精兵组成的9支专业抢险队枕戈待旦,10场实战演练打磨出应急响应的利刃。他们在堤坝、河道间穿行,雨衣在风雨中簌簌作响。
汛前两轮“体检”已排查整改隐患14项,险工险段更有专人目光如炬,日夜盯防。中心联合各管护所深入乡镇,千余册宣传资料化作涓滴知识,融入百姓心田。当预警发出,从责任人到抢险队员,从技术人员到普通村民,一条清晰的生命转移链环环相扣——防御预案中标注的路线与安置点,成为风雨中最值得托付的坐标。
七月长河奔涌,防汛抗旱服务中心灯火常明。那304条预警短信的余温,是枕戈待旦的证明;库房中整齐列阵的物资,是未雨绸缪的誓言;而无数坚守于河堤沟壑的身影,则用责任与担当,在风雨中筑起一道守护家园的铜墙铁壁。
防汛无小事。每一次精准预警、每一处隐患消除、每一份物资到位,都是在为生命争取时间,为家园守护安宁——这并非止于汛期的职责,而是民和水务人对山河安澜永续的承诺。
雨带仍在海东市徘徊,民和县防汛抗旱的弦始终紧绷。防汛的智慧与力量在民和大地上织就一张看不见的守护之网。当风雨叩门,这方水土的人们深知,那些不眠的灯火与精准的预警,正默默为家园与田垄标定着平安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