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武汉公交全力保障市民游客顺畅出行,然而在井然有序的公共出行服务背后,却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车间埋头苦干,在地槽里挥汗如雨,用过硬的技术和数十年如一日的经验,默默守护着每一台公交车的安全与稳定。5月3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公交维修车间,见证了公交维修工人寻常的一天。
5月3日上午9时,一辆待修理的公交车缓缓驶进后官湖保修车间地槽,武汉公交集团第四营运公司机电一体化维修组班组长代宇峰正在对车辆的高、低压系统、电机、电池压差等项目详细检测,“节日期间预计多雨,车辆来小修时更要特别注意电池仓、轮毂、雨刮等项目的维保,保证营运安全。”代宇峰说道。
39岁的代宇峰2001年进入公交保修车间成为一名维修工,刚进车间时,他学的是常规公交车发动机维修,随着新能源纯电公交车的普及,2021年,代宇峰带着8年内燃机维修经验“跨界”到电路维修,主动学习新技术,适应新转变。他利用一切时间努力学习电路、气路、缓速器等各版块专业知识,请教有经验的电路系统老师傅,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专项技术培训,向生产厂家工程师请教,并在实际工作中边学习边实操,遇到问题记录归类,查资料、问师傅、做注释,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法、工作法,成为一名机电一体相结合的复合型维修工。
学了技术,有了经验,工作中他不吝分享,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与同事们一起开展了老旧车灯、排水阀、车载安全锤修旧如新等创新保修工艺,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为企业降本增效贡献力量。
“安全无假期、担当尽职责”,代宇峰是武汉公交保修团队的一个缩影。节日期间,维修师傅们时刻处于“备战”状态,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确保每一辆公交车“健康”运营。

熊灿是武汉公交集团第五营运公司保修分公司电工班班长。人们通常用“药到病除”来形容医生医术精湛,如今,“手到病除”这个词被公交驾驶员用在了熊灿身上。每当车辆遇到疑难杂症时,只要他来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很快就能找到问题所在,并快速解决。
13年来,熊灿一直从事公交车机电维修,可谓已是这个工种里的“专家”级人物了。熊灿回忆道,几年前有一辆车在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保险烧毁路抛的情况。但拖回厂后故障现象却又消失了,再次投入线路运营却又出现了同样的状况。
“乘客经常抱怨,走得好好地,怎么就坏在路上了,太耽误事了……”熊灿听到驾驶员反馈乘客的抱怨后,感到非常自责,想着自己没把车辆故障彻底排除,影响了线路的正常运营和乘客乘坐体验。
于是,熊灿跟这台车“杠上了”,决定带着检测仪器和工具,跟着车辆一起上线运营。跟车运营到第三天时,车辆再次出现相同的故障,熊灿当即钻入车底进行排查。经过近1个小时的检查,他发现控制全车总负荷的k3继电器会出现偶尔打不开的情况。找到原因后,熊灿回到车间将车辆高压配电箱解体,排查发现是K3继电器低压控制插件的针脚松动,车辆行驶在坑洼路面时颠簸会导致接触不良,造成保险烧毁,在更换插件后车辆恢复正常。
“公交车一年365天都在路上跑,给市民带来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这背后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每次跟别人提起自己的职业,熊灿言语中总透露着几分自豪。

“今年将是我最后一次在岗位上过五一了,一下子还有些不适应。”即将年满60岁的徐小军是武汉公交集团第七营运公司机修加工组一名钳工,从1986年从事保修钳工工作至今,已有38年光景。
在他的工具柜中,藏着一个“百宝箱”,箱内有很多杂七杂八的各种小螺钉、小垫圈等配件。徐小军笑称,这都是他平时像捡破烂一样收集到的,每次看到有边角废料或者报废的零件,他总是想方设法将有利用价值的余料或者零件上可用的螺丝、弹簧等取下、收集;看到场内遗落的小螺钉、小垫圈,他也一一收集起来,统一归纳到“百宝箱”。
有一次,轮胎维修师傅找到徐小军,说测量气压的仪表坏了,需要更换,徐小军看了看,从“百宝箱必威(betway) 必威官网”中取出一个很细小的螺丝,装在仪表上,仪表很快便修好了。“我这个‘百宝箱’里,每一个零件都能派上用场。”
5年前,55岁的徐小军查出肾炎,本可以退居二线,但是热爱公交保修工作的他坚持留在一线工作,做好“传帮带”,为年轻员工树立榜样。班组年轻员工小周刚来的时候做事马虎,有一次修理引机水泵时,由于水泵锈蚀,他不小心将电钻的钻头断在了水泵中。徐小军得知情况后,找来一段细铁丝,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将这根直径仅仅3.5毫米的钻头从水泵中挑出来。这件事情给了小周很大的震撼,从此以后,他再没犯类似错误。

“半辈子都在跟螺钉螺母打交道,希望最后一班五一岗,还能为公交安全出行做点事情。”5月3日上午,在武汉公交集团第七营运公司维修车间里,徐小军望着自己的‘百宝箱’,心中满是不舍。
(长江日报记者刘海锋 通讯员鞠青桦 陈祺民 陈曦 喻清珮 方婷婷 沈静)